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大力提倡节约能耗、减少污染、建设和谐社会,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的年份。在大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更多地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等政策取向的引导下,2006年消费需求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本报告执笔祁京梅 "十一五"规划对扩大消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有三个重要"看点":一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关于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关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上述三方面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均围绕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一个中心点。 "十一五"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对于2006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日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2006年国家依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发行额不会高于2005年,即使国债投资与2005年持平,但在支出结构上将更多地投向农村、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更多地投向社会公益事业、更多地投向转移支付,用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大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方面。财政支出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支出,对于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消费预期有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河北、陕西、吉林12个省市已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国家还提出了"十一五"社保覆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目标。多年来,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在工业、企业等基本建设上,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扩大消费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的支付能力增强 2005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1-3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0%,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调整消费格局和更新消费观念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商业网点快速增长,郊区农村受到大城市的工业经济辐射影响大,城市化步伐迈的较大,因而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市,消费需求也呈现旺盛增长态势。 城市居民收入结构性微调,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 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是困扰城市消费的根源之一。为了维护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缩小收入差别,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5年1-3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当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将刺激下一年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年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低收入者倾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不断得以改善,生活消费支出将相应扩大。此外,有消息表明,2006年公务员工资调整的方案将出台。在全国10多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通过给公务员涨工资,将在更大范围内改善收入过分向高收入者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挖掘他们高层次消费的潜力。 提高低收入和工薪阶层的收入等城市居民收入结构的微调政策,涉及到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收入增加、预期改善对消费的贡献不可估量。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趋于合理,即期消费有望扩大 随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取消,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未来支出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的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那一时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当我国经济重新进入扩张期,国家财力不断增长,且财政支出从发展生产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以后,有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和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制度,以期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例如,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强调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性质,一些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不堪重负得到缓解。最近有关部门又对医疗制度改革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医、药分开和建立低收费国家医院的设想,以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此外,国家财政又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即期消费支出将不断增加。 个税扣除费用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将刺激中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的消费 我国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有望在2006年出台实施,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首先,新的个人所得税将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为1600元,大幅提高800元,有利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据计算,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182元,按人均负担率1.91计算,城镇职工的人均负担消费支出为1143元/月,将扣除费用确定为1600元,使中低收入者保证基本支出得到满足后略有结余,这是顺应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的合理调整,而在此之前,工薪阶层在基本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前就需缴纳所得税,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扩大消费。 其次,本次个人所得税规定全国统一的纳税标准,看似不合理,其实新的纳税规定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别,鼓励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扩大消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 目前,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将构成利好,中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货币购买能力,增加消费支出,进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2006年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2005年我国经济将实现9%以上的较快增长,2006年受世界经济减速和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影响,经济增速将有所减缓,预计GDP增长8.8%。适度的经济增速回落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味着三大需求的增长结构发生变动。 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政策和环境影响,增速回落不可避免。在国家调控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政策不变、财政预算建设资金进一步压缩和转变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等因素影响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在高位出现回落,预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 受人民币升值、国际社会与中国贸易摩擦增多、国内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加工贸易后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9月份出口增幅比8月份减慢了6.2个百分点,广交会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订货、交易量比往年降幅高达80%以上,对其他出口产品的影响也将陆续显现。2006年外贸出口增速将有所减慢,预计出口增长20%,比2005年降低约8-9个百分点。而进口增幅将进一步提高,外贸顺差有望减少。 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相比,2006年消费需求则面临着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因素。扩大消费需求一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提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2005年经济快速发展也为2006年消费增加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因而2006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消费需求呈现不降反升的走势,将是三大需求中增长的持续性最强的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消费率低、投资率高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初步预计,2006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8766.2亿元,同比增长13.0%,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2个百分点,考虑到2006年物价水平可能会比2005年略有提高,因而消费实际增长约为11.3%,比2005年实际增幅降低0.6个百分点。预计,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027.5亿元,增长13.8%,农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2738亿元,增长11.4%,城市消费增速基本与2005年持平,农村消费增长加快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由2005年的2.6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为2.4 个百分点。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延续较为沉闷的增长,火爆局面不会再现。油价一涨再涨使老百姓对汽车消费望而生畏。酝酿之中的燃油税政策也对汽车消费有重大影响。调查表明,虽然有36.2%的人打算购买小排量轿车,但还有42.1%的人在等待税率政策的具体细节出台后再作打算,燃油税对80 %的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影响。 至于住房消费,居民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在各种政策作用下,例如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的优惠贷款,提高首付比例,导致许多消费者采取等等看的态度,房价希望降得更低,信贷政策希望更宽松,建房比例希望有更多的经济适用房推出,因而住房消费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巨大的需求被压抑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认为目前商品住宅购买适当时机的消费者只有16%,较前几个月降低2个百分点。2006年如果房地产继续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政策,商品房销售仍会上下波动。 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策补贴作用有限,要彻底改善农民状况,一要确保农村倾斜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确立几年度计划和实现目标,力争农民收入迈台阶。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尽快推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农低、城高的反向工业产品"剪刀差"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消费。"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我们期待新农村运动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